2018年12月13日,“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开展。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给观众呈上了一场具有盛唐气象的视觉盛宴,163件/套来自东都和西京及广东省博物馆藏唐代文物遗珍汇聚于此,向观众展示了盛唐的经济之发达、国力之强盛、对外交流之频繁、文物之美、乐舞之盛、文化之多元、制度之新变。
为了向公众更好的诠释盛唐的历史,教育推广部透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此次展览,在粤博官网、微博、微信、豆瓣实时报道展览资讯,更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传播展览讯息。同时也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互动活动多角度解读展览,带领观众穿越回唐朝,体验唐人多彩的生活。
一、媒体宣传
1、官方媒体
直至目前,各种关于本次精品展的网络媒体报道共有93篇,其中粤博官方网站报道共11篇。官方网站对展览活动、讲座、导赏及展览本身进行了相关介绍与宣传,阅读总量达到100171次。其次,官方豆瓣在豆瓣同城和豆瓣社区分别发布了预告消息,对本次的展览进行了简单但主题突出的介绍。
官方的67条相关的微博宣传,是宣传的主要阵地,从展览预告、精品文物介绍、互动问答、活动预告、互动抽奖等形式进行推广,阅读量达到了276.3万,获得了2029次点赞和1335次的转发。充分的宣传了本次展览,并吸引了大批观众到馆参观学习。
另外,官方微信的宣传推文共14篇,阅读量达到657万,并收获约14万次的点赞。微信作为新媒体,受众多为新生代的年轻人,微博宣传拓展了受众群体,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其他媒体
(1)媒体网站
其他各种媒体形式,包括视频,新闻推送等形式的报道共49篇。其他网络媒体关于本次展览的宣传所斩获的阅读量也相当可观,如搜狐网获159万阅读量,此外还有央广网、南方网、广州本地宝、新华网、广州日报、南方日报、新快报等多个网站都发布了关于本次展览的报道共吸引了300多万的阅读量和20万的点赞量,宣传效果显著。
(2)微博
而微博方面,新华网、文博公开课对本次展览进行了专题报道,其中文博公开课发布的报道获得6.5万次阅读量。
(3)微信
在微信自媒体领域,广州陶艺中心、广东南方卫视、唐式琴府、艺术学人大学堂、芥子生活美学空间、北京文博书社、童游、不周艺术空间、广州讲座、叁叁肆号三楼半、了不起的匠人、老马识图、鱼与人间、一堂Studio、汉子游、中华陶瓷网、海峡文创、大麦网、诡盘、汉服资讯、等一众自媒体原创公众号,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本次精品展,共收获了115230的阅读量和1260次点赞。
而在传统的纸质媒体方面,羊城晚报与南方日报也我们这次大唐展进行了较详细的宣传。其中,羊城晚报与南方都市报对唐朝的历史、文化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宣传;南方日报与信息时报对展览的布局和精品文物都作出了相关的介绍,为我们本次展览的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广州日报、信息时报、南方日报、等7份报纸也对本次“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出作了相关报道与宣传,报道融入了盛唐的历史与文化及本次展览的相关藏品。纸质媒体的宣传无疑为大唐展在全人群中进一步推广拓宽了受众面。
二、教育活动
除了这些通过传媒的途径来宣传我们的展览之外,教育推广部还通过一系列配套的线下活动来诠释本次展览。一共推出了成人活动、亲子活动以及适合所有观众的活动30场,其中8场互动教育活动,其中2场“奉茶品茗—东方亲子茶会”、2场“彬彬有礼—完美的博物馆之旅”、1场“玉珠走盘—琵琶语”沙龙、1场“奉茶品茗—仲春茶会”、1场融合课程;10场展厅演出“唐人雅事”;3场展览讲座:“终南山水 盛唐名臣—唐宰相韩休墓的发掘与研究”与“上官婉儿的花钿—唐代女性的日常及流行文化 ”、“溢彩传神—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现于研究”;9场专家导赏,其中策展人导赏7场、特邀专家导赏2场;还有1场观众、志愿者与策展人面对面的展览交流会。累计派发20000份“唐朝那些事儿”学习纸及20000份“爱粤读”小报。志愿讲解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提供了140场的公众志愿讲解服务。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观众踊跃报名参加,同赴粤博,感受了一场来自盛唐的文化盛宴,参与各类活动总人数达数千人。
1.亲子活动
《奉茶品茗——东方亲子茶会》
茶会之始,带观众参观展厅,特别讲到文人“雅”事中的“茶”。跟观众分享了唐人饮茶、煮茶的方式与今人的不同,带孩子们仔细去看唐代的茶具及相关器物,与今天人们的茶具做一个对比。
第一场(1月12日)茶会用的是是冬天适宜饮用的红茶。在茶会中带孩子去亲手泡一壶温暖的茶给家长,很多家长纷纷表示第一次喝到孩子泡的茶,觉得异常的温暖。而后在茶艺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其乐融融的擂茶,现场气氛温馨动容。“擂茶”自汉代以来就有了,一直延续到今天,透过“茶”仿佛跟先人们来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第二场(3月16日)亲子茶会使用的是适合春天饮用的花茶、绿茶,带观众用鼻子,用舌头更用心去感受杯子里的春天。整个茶会充满仪式感,从用花瓣水净手开始,然后泡着经由茶艺老师调配好的各种花茶,把春天带进茶席上。其实在唐代,人们喝的茶都是一些比较粗制的绿茶,还没有现在所熟知的六大类茶。整个下午观众们都徜徉在充满着花香与茶香的博物馆里……观众们纷纷表示,从茶中品察到了春天的味道,喝茶原来可以如此雅致!
《玉珠走盘——琵琶语》
1月16日,一场关乎琵琶的沙龙在粤博开始了。活动之始,我们带观众去到展厅,通过唐代文物上的琵琶,来认识这位在唐代乐舞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乐器。琵琶自丝路而来,并非中国本土乐器,但是在中国得到了发扬,并传至世界,唐代琵琶是横着弹拨,在弹奏时还会用到一个“拨子”,既有“四弦”也有“五弦”,形制也是多种多样。在唐代的乐舞主题的壁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它的一个位置,用现在的理解就是处于“C位”。
参观完展厅,来到活动中心,开始了“琵琶语”的沙龙,特邀分享嘉宾谢老师跟观众图文并茂的分享了琵琶的源流、发展过程以及近代琵琶的派别。让大家对琵琶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介绍的过程中还穿插了多首琵琶名曲的现场演奏,让观众大饱耳福。观众表示终体会到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
《彬彬有礼——完美的博物馆之旅》
在展览期间,我们一共举办了两期(1月19日、3月30日)礼仪相关主题的活动彬彬有礼——完美的博物馆之旅,中华自古以来为“礼仪之邦”,每个时代自有它的时代特征,从唐代到现代,我们透过文物了解唐代的一些礼制,窥大唐文治天下的包容与开放。在现在,我们学习博物馆的参观礼仪、春节的礼仪以及各种生活中的礼仪,让家长和孩子更多的了解如何彬彬有礼的参观博物馆,做一个文明的观众。分享结束后,家长与小朋友们还一起去到“梦回大唐”展厅,实践了一番。从如何排队进场,到参展时与展厅玻璃保持距离,参观时也要留意身边其他观众留出通道等等各个方面去留心自己的一言一行。爸爸妈妈们表示,今天跟着孩子也上了完美的一课。
2.成人活动
《奉茶品茗——仲春茶会》
3月30日,我们邀请了爱好传统文化,汉服文化的姑娘来博物馆参加了一场“仲春茶会”。这些着汉服的观众在展厅里已经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她们的美与自信洋溢在脸上,跟大唐开放包容的气质亦是非常的搭配。在展厅详细介绍了唐人的饮茶文化,在活动中心,在茶艺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茶会活动。既了解了唐人的饮茶活动,也体会了自己亲手泡茶的乐趣与快乐!
《摇曳生姿——长安丽人行》
4月13日已是暮春时节,在粤博二楼大堂,举行了一场珠江畔的丽人们的聚会,展演了一场融合各种唐代文化元素的演出。活动从一首杜甫的诗歌《丽人行》寻找灵感,希望展现暮春时,长安丽人们踏青游乐的场景。下午15:00,活动在一曲牧童的笛声中拉开了帷幕,二十多位身着汉服的美人们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着款款而来,仿佛穿越回大唐,听儿童唐诗吟诵《丽人行》、《琵琶行》选段,欣赏古琴演奏《流水》、舞蹈《清平调》、篆香表演,边品香茶,边看表演,好不惬意。现场的几百位观众也一同观看感受了一回。
3.全体观众活动
展厅演出——唐人雅事系列活动
《唐人雅事——吃茶去》
在整个展览期间我们一共举行了三场 “唐人雅事——吃茶去”的活动,让观众在观展的同时,也可以邂逅到一些惊喜。“吃茶去”通过现场解说、观赏、品茶等环节让观众对唐人的饮茶方式有个更深的理解。茶艺师表演完后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并邀请观众品尝放有盐的绿茶。观众兴致浓厚,表演结束后仍在与茶艺师进行交流。
《唐人雅事——识雅音》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是历代文人雅士悦己交友的良器,在展览期间,我们邀请策展人牛晓琰女士进行了四场(3月23日、4月27日、5月11日、5月18日)现场古琴演奏,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让观众不仅可以通过展览看到唐式古琴,还能听和了解到古琴的相关知识。在古代古琴的弦就是“丝”做的,因而声音非常之小,而现场演奏的古琴的弦也是“丝弦”,故而声音不大,更添韵味。观众们对古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演奏结束后仍有进行深入的交流。
《唐人雅事——闻仙曲》
琵琶,在唐代的乐舞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2月23日在梦回大唐展厅,一曲《新翻羽调绿腰》带我们梦回大唐,闻仙曲。特邀嘉宾谢老师还演奏了多首当代名曲。当代的琵琶虽然只有四根弦,确拨弄出了各种风格的音乐,可张可收,可吟可泣,不愧为“民乐之王”。
《唐人雅事——品香韵》
5月11日上午,我们在展厅安排了一场篆香的展示。观众不仅欣赏到篆香,还随着与香道老师的深入交流,了解到许多关于香的文化与趣事。原来古代的香还有计时的作用,终于明白“红袖添香夜读书”、“暗香盈袖”这些美好的意境,大家纷纷为中国香文化点赞。展厅里也弥漫着令人愉悦的香气。有观众表示,今天的观展是从视觉,到听觉,到嗅觉。
《唐人雅事——吟唐诗》
5月12日母亲节到来之际,天河区岑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展厅上演了一场“吟唐诗”的演出,自古诗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吟咏。母亲节当天我们不仅“把唐诗吟给你听”,岑村小学的林老师还在现场即兴教了几位孩子吟诵《游子吟》,妈妈们更是感动得眼角泛出了幸福的泪光。
4.融合课程
与广州市少年宫合作,推出了以《假如我是唐朝人》为主题的课程,以布料为主媒,让学生和特殊儿童共同参与,领略唐朝人的风姿与生活。通过展厅导赏,让学生初步了解盛唐时期的风俗习惯、文人雅事,再通过动手创作,通过对唐朝人的衣饰特点、人物动态的把握,将布料缠裹在身上,运用布料进行设计,模仿复原了唐代名画“捣练图”,再现唐朝人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体会唐人的生活与精神,对唐代的整体风貌有更丰富的感知与认识。
5.讲座
《终南山水 盛唐名臣——唐宰相韩休墓的发掘与研究》
2018年12月15日,“梦回大唐”开展之初,特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呆运老师做了关于唐代一代名相韩休墓的发掘做了第一场讲座,刘呆运是韩休墓发掘的亲历者,他从发现背景、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及延伸认识四个方面对唐韩休墓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文物中看大唐气象,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风尚。
《上官婉儿的花钿 ——唐代女性的日常及流行文化》
2019年1月26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隋唐(西藏)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明老师做了一次有关唐代女性主题的讲座,结合此次展览的展品,从唐代服饰、生活用具等方面介绍了唐代女性的日常生活及当时的流行文化,带领观众从文物中窥探大唐女性风尚。
《溢彩传神——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现于研究》
3月17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古外销瓷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陕西省考古学会副会长王小蒙老师结合本次展览的展品,讲述了两京地区唐三彩的发现与研究,带观众走近一个溢彩传神的世界。
6.展厅导赏
展览期间,我们一共为观众提供了九场专家导赏活动,包括策展人导赏七场以及特邀专家导赏两场。每一场的导赏名额都在粤博公众号上被快速的预约,观众对文物和展览的观察十分细致,导赏后的交流也是十分热烈,观众们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专家老师也一一为答疑解惑,相谈甚欢。
7.策展人面对面
4月27日,在展览接近尾声时,我们通过微信平台邀请了几位热心观众以及志愿讲解员来到粤博,与策展人来了一次面对面的亲密交流。交流会上,大家表达了对这次展览的一些感受和期待。观众畅所欲言,提出了各种真诚的建议,志愿者老师也反馈了在讲解服务过程中遇到的热心观众提出的一些问题与建议。而后在青年画家梁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绘画牡丹团扇,给这次见面会画上圆满美丽的句号。
8.志愿者讲解
在过去的五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志愿讲解员一共为观众提供了140场公众免费讲解,10场嘉宾接待讲解,志愿讲解员既在讲盛唐的故事,也在讲述中国梦的故事。让数千位的观众通过她们了解到大唐。观众们在听过志愿者老师的讲解后纷纷留言点赞,表示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而感到骄傲。讲解员老师也纷纷表示通过展览讲解,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爱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了。
通过以上这些宣传和推广,本次“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得到了全方位,宽领域的传播和扩散,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展览活动中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展览的知识传递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上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也促进了本次展览的圆满成功。同时也启示着我们,要不断拓宽展览的宣传渠道和丰富活动形式,力求大众化,全民性,同时也要有区别性,在提供通俗的文化知识的时候,也要注意提供专业性的知识,逐渐的、不断的提高群众素养。
展览已经结束,盛唐也已离我们远去,但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财富却一直都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