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由粤博主办,Global游学荟、广东青旅协办的“驿路同游”共开展研学5期,参与学生百余名,行走了韶关、潮汕、客家、惠州等地区,除向社会招募以外,还与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广东实验中学继续馆校合作,持续以深度研学探寻古驿道所赋予的当代价值。
自2017年起,“驿路同游”坚持在每个寒暑如约而至。我们以广东的山川风物、古迹民俗、工业科创为内容,我们以古驿道为血脉,共同读着广东这本大书。在“梅关古道”体会张九龄诗词,在丹霞山的红色岩层中看亿万年的粹炼,在南澳岛观察潮涨潮落……原来我们所在的这片大地如此精彩,始终给予我们蓬勃而强健的学习能量。广东省博物馆通过联动博物馆专家、教育专家、旅行专家开发研学课程,让古驿道研学真正实现广度及深度的完整教育。
把实验室搬到山野里
在素有“粤东屏障 粤闽咽喉”之称的南澳岛,考察海岸、沙地与园区生物种类与生长环境,思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广东省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丹霞山,研究瑰丽多姿的岩层形成要素、生物多样性以及摩崖石刻的奥妙;在南药基地的罗浮山,实验如何提取青蒿素。
在南澳岛进行海岛生物生活习性观察
用光照仪检测生物生存环境指标
通过科学实验、现场观察、仪器观测、考察报告等实地科考的模式,同学们得以具体掌握自然相关的核心知识与概念;通过探究其特定的自然、历史人文与地理成因,从而有助于形成直观的区位概念与宏观地理格局观;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实施,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与素养。
在丹霞山开展自然科考与地质实验
古驿道发于过往,创于未来。除了乡野实验室,我们还深入车间与工程师现场探讨交流,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拓展,理论联系实际,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大埔发电公司研学
重走他们走过的路
一千四百多年前,惠州就已经是粤地重镇,许多名人如葛洪、苏轼等因各自不同的原因来到惠州,使钟灵毓秀的惠州城更添了一份山水灵气;梅关古道上,张九龄重开大庾岭揭开了一个南来北往时代的序幕;潮州,因韩愈的到来,自此文明开化,潮汕平原上有了一座文化之邦;近代,韶关坪石作为抗战后方,因岭南各中高等学校的西迁而成为人文荟萃之地,不同领域的近代学儒、艺术大家在此谱写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烽火故事。
我们在惠州西湖“遇见”苏轼,在梅关古道“对话”张九龄,在韩文公祠“演绎”韩愈,在武江边“走近”坪石先生。在诗词、故事、古迹中,以吟诵、定向、戏剧等方式走近他们的生命历程,从中感受他们乐观豁达、逆境求存,福泽百姓的格局与心境。
在惠州苏东坡纪念馆进行情景诗词吟诵
在坪石定友图书馆了解坪石先生
看到岭南文化的更深处
自秦定岭南开始,岭南文化开枝散叶同时兼收并蓄、交融影响,在2000多年的渐进中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地区文化,其中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及客家文化为主。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广东人,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无疑是重要的。在珠玑古巷通过迁徙之路,在泰安楼、广济桥通过建筑解构、厝角头解读,在潮州古城、汕头小公园通过民俗体验等共同构筑一地的文化版图。在文化的理解中,将史料分析、归纳演绎、多元思辨,而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是我们行走八方的底气与底色。
在己略黄公祠研读潮州木雕
在泰安楼认识客家围屋
大地是我们深深依存的乡土,通过行走脚下的这片土地,去真正了解与认识自己生长或长期居住的地方,从而产生深切的关怀与认同。这种关怀与认同,更能激励与促进我们对生存方式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对精神家园的守望。
驿路同游,让我们在这片广袤土地上,一路走一路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