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广东省博物馆特别邀请了美国人类学会会员、著名文化批评学者王海龙教授,为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视觉人类学如何展示文明》的讲座。来自博物馆的文博同行以及社会各界文化爱好者参加并聆听了王海龙教授的精彩讲述。
讲座伊始,王海龙教授以爱斯基摩人的故事为引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视觉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他指出,视觉人类学是通过摄影、摄像等影像技术,以直观、图像化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思考,将理念和感知、观点转化为可视的形式。这种表达形式不仅是对传统文字写作方式的补充,更是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其工具涵盖了照相机、摄像机,以及各种画笔、电脑软件和图像处理系统等。在讲座中,王教授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原始部族照片等视觉资料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人类古代社会的生存与生产、早期人类围猎活动和仪式化活动、狩猎养殖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农耕文化的起源与成型,以及图腾与原始信仰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些视觉资料不仅让观众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行为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带领大家领略了世界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
在专题讲座之后,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邓启耀教授进行精彩的与谈。他指出,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在积极利用视觉呈现的方式展现人类文明,而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与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紧密相连。博物馆作为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其视觉呈现的方式和内容往往依托于人类学调查的丰富成果。随后,邓教授进一步提出了“隐性博物馆”以及“活性博物馆”的概念,并对其进行阐释。最后,邓教授予以总结性阐述:人类学与博物馆的呈现方式紧密相连,彼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他期待未来人类学的发展能够进一步推动博物馆在展示人类文明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为公众带来更为丰富、生动的文化体验。
此次讲座内容既丰富又生动有趣,激发了在场观众的热烈反响和踊跃提问。许多观众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讲座的深入解析,他们对视觉人类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学术的发展,为探索人类文明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和更为深入的解读,同时也为视觉人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本次讲座是我馆践行“学术粤博”的重要举措,它不仅为文博同行及社会各界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视觉人类学及其在博物馆领域应用的宝贵机会,也进一步彰显了我馆在推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方面的坚定决心。今后,我馆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的学术理念,致力于搭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推动文博事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