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馆概况
机构职能
章程与规划
粤博新闻
政务公开
公告
党工青妇
大事记
展览
正在热展
展览预告
对外交流展
展览回顾
虚拟展览
流动云展
藏品
藏品库
藏品总目
3D文物
教育
教育资讯
教育活动
粤博讲座
专家导赏
在线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志愿者
粤博讲台
服务
参观指南
门票预约
参观路线
文创
馆长信箱
学术
学术机构
专家风采
学术资讯
科研课题
学术期刊
出版物
全媒体
媒体报道
自媒体
微视频
直播回放
形象宣传片

资讯

首页 > 资讯 > 粤博新闻

跨“粤”障碍 筑彩未来 广东省博物馆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2025年05月19日 浏览量: 185


2025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恰逢主题为“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的全国助残日,“融合”与“未来”成为两大主题的共通之处。长期以来,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始终致力于推进无障碍建设,携手社会各界,持续优化特需观众文化服务功能,展现博物馆在推动社会融合的文明跃迁过程中的担当与作为。

 

1747625879531


值此之际,广东省博物馆围绕博物馆无障碍文化服务,精心策划了“无障粤·博未来”系列公益活动,以倡导平等与包容理念,彰显博物馆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与担当。系列活动聚焦“无障文明”的理念,通过馆校社企公益共建仪式、融合音乐会、融合艺术展览、文创公益销售、公众互动体验、特需人群专场导赏等11场沉浸式体验活动,展现特需人群的才华与创造力,推动社会对他们的了解与接纳,以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携手共建更加多元、包容、可及的博物馆未来。

除此之外,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助力首届“广东博物馆月”,广东省博物馆联合广州公交集团客轮有限公司打造的“粤博文化”主题船票正式发售,即日起至531日实行优惠票价51.8元。同时,广东省博物馆携手《南方》杂志于5181930推出《博物大家谈》首场直播将在南方+、抖音、视频号、新浪微博等平台同步播出,将邀请“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协会年度青年人物”吴昌稳、深耕文创运营十余年的博物馆爱好者刘兆男、及全网粉丝量达2100万的文化类短视频博主夏厨陈二十,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博物馆如何激发年轻人的活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适应新的技术。

 

1747625912838


联合国点赞的“中国实践”

无障粤博 解锁特需群体社会融合“新密码”

社会共融从来不是独奏曲,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谱写的交响乐章。多年来,粤博持续深化社会公益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文化机构助力特需群体社会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广东省盲人协会、广州市聋人协会、广州市残联百企百艺公益项目、广州市启明学校、广州市启聪学校、广东省廖冰兄人文艺术基金会等学校和社会机构建立深度合作,推动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与融合,助力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

5·18“无障粤·博未来”系列活动中,为了更好地推进公益合作,粤博特选在国际博物馆日和全国助残日当天与多个公益伙伴开展共建仪式。此外,还在二楼大堂展示广东省博物馆在无障碍建设与特需人群教育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展出各种残障创作者的艺术作品及文创产品,旨在展现残障人士的才华与创造力,让艺术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桥梁,推动社会对残障人士的了解与接纳,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



据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凌丽莉介绍,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旨在强调在全球社会、科技与文化加速变革的背景下,博物馆需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积极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以更创新、更包容的姿态服务社会,更好发挥教育和倡导的功能。粤博的“无障粤·博未来”系列活动,不仅为特需群体搭建展示平台,更在于引发公众对共融理念的深度思考,希望通过长期的无障碍教育,让博物馆成为社会包容的“催化剂”,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构建“无障文明”的文化环境,共同见证博物馆在快速变迁时代中以“无障未来”为支点,撬动更多元、包容的未来。

目前,粤博已将无障碍服务纳入常规性教育活动,其中“听见文物·相‘手’粤博”无障碍文化共融项目创新实践在今年3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在《全民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出版物中,成为全球文博领域的标杆,向全球输送“无障碍博物馆”发展的广东经验。

 

音符点亮黑暗,乐章传递平等

粤博以艺术为媒架起共融之桥

文化是连接人心的桥梁,艺术是桥上温暖的灯火。在博物馆无障碍建设的基础上,粤博进一步策划多场公众参与活动,将文化体验转化为社会共融的创新实践。

518日上午,随着粤博志愿者和广州市启明学校学生合奏《爱的礼赞》《我和我的祖国》乐章响起,“融合--未来”疗愈音乐会在粤博二楼大堂温情启幕。残障人士与志愿者携手登台,通过乐器演奏、朗诵、合唱、融合鼓圈互动等多种节目形式展现自我,让音乐成为跨越差异的通用语言,为此次残健共融活动按下首个“播放键”。现场同步举办“粤伴同行”志愿服务小分队成立暨授牌仪式,表彰志愿者在无障碍服务中的贡献。

1747643570882


1747643337595


下午,由视障青少年乐队“Sunday”带领视障学生共同演出的音乐会温暖开唱,用音乐叩开了彼此的心门。这支由五位视障青少年组成的乐队,坚持每周日排练打磨技艺,以两年时光淬炼出对音乐的赤诚热爱。此次演出不仅是他们汗水与梦想的集中绽放,更是向大众发出的一份“声音”请柬,他们希望通过音乐传递勇气和希望,激励更多人关注和理解视障人士的生活与梦想,让更多人听见他们的文化心声。

此外,在活动现场的多个融合活动正以不同的方式编织着共融的故事。例如“‘君不见’猜情寻”互动装置以李白《将进酒》名句为灵感,参与者可蒙眼触摸圆球数量推算盲文字符,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重量;“每个人的价值都值得被看见——盲点手工珠宝装饰画”邀请了残障学员作为文创摊位摊主,以珠宝表达残障生活心声的盲点语句,和现场观众一起体验制作装饰画的制作过程;而“指尖生花——掐丝珐琅手作体验”则让现场观众在听障匠人指导下,亲自制作精美的珐琅手工艺术品,用双手触摸掐丝珐琅非遗的独特魅力。“相‘手’粤博——手语小推车活动”“心手相连——心青年文创工作坊及公益市集”等互动,以艺术为桥梁,形成残健朋友之间最动人的“对话”,让走进博物馆感受多元文化的观众可以打破固有的认知,认识新朋友,并生发对他们的欣赏之情。

 

无声世界“手述”波斯星河璀璨

闭目指尖“破译”端砚纹理史诗

5.18“无障粤·博未来”系列活动中,粤博再次打破了传统导赏的边界——重新定义了“看见”与“听见”的方式。对听障观众而言,文物故事可以通过飞舞的手指诉说;对视障观众来说,千年文明亦能借由指尖的温度触醒。两场特别的专场导赏,用多元感官的钥匙,为有特殊需求的朋友打开了同样精彩的文化之门。


“文化从不需要被‘听见’,因为它本就生长在每一双凝视的眼睛里。”518日下午,“群星点亮的夜空——波斯文化艺术瑰宝展”的展厅迎来一群特别的观众。在专业手语讲解老师的引导下,听障学生和听障社会人士共同以指尖为笔、空气为纸,通过手语导赏、教具展示和文物参观,感受了古老波斯文明的独特魅力。

如果说手语导赏是“以动代言”,那么口述影像则是“以声为眼”。520日下午,粤博为视障人士带来“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口述影像专场导赏。视障人士在口述影像文物导赏员与志愿者的带领下,巧妙地利用端砚教具和特制模型等触觉辅助工具,通过触摸感受端砚的石品花纹与制作工艺,深刻体会端砚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互动体验到深度参与,多年来粤博针对视障、听障观众的特殊需求,推出定制化服务,让文化资源真正实现“无障碍”。据悉,此次的两场导赏是继粤博4月初的“粤见心光”孤独症青年与健全观众共同参观“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后,又一次为特需群体而举办的专场导赏活动。自2024年起,广东省博物馆正式启动视障和听障观众教育活动,并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增加服务孤独症青年的系列教育活动,并结合活动反馈持续创新方式方法,让更多特需朋友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让更多健全人士关注到特需群体,营造残健共融的良好文化氛围。截至目前,广东省博物馆已拥有42名口述影像讲解志愿者、4名专业手语讲解志愿者,成功举办了手语专场导赏、口述影像文物导赏及特需人群专题导赏活动共60场,累计服务特需群体、观众及志愿者超5000人次。同步推出4期线上手语讲解视频,网络传播量近25万次,有效拓展了文化惠民的覆盖面。

未来,粤博将进一步深化面向特需人士的文化服务,打造无界限的交流环境,让视障、听障、心智障碍等群体都能在博物馆中找到归属。同时,馆方更希望籍此系列活动和服务,向社会大众传递一个清晰的信号,残障群体并非被动接受帮助的“弱者”,而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参与者;包容也不是单向的“施予”,而是双向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