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是甲壳动物中的高等族群,分布广泛,家族庞大。它们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也是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4月27日—8月22日,广东省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主办原创展览——“虾兵蟹将”展,为大家讲述这群水中斗士精彩纷呈的生命故事。
为了丰富观展体验,教育推广部(以下简称“我部”)配合展览开发了线上游戏《翻滚吧虾蟹!》,同时举办了“虾”编——彩线编织、鱼戏水墨间——动物拓印及《辨虾、养虾与食虾》等主题活动和讲座,旨在通过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科普方式,提升展览的传播度与参与度,深化观众对虾蟹的认知,激发观众对于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与保护之心,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指尖拾趣,谁与争锋——互动游戏《翻滚吧虾蟹!》
身披铠甲、头举长剑、手执大螯的虾兵蟹将活跃在江河湖海、溪壑滩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颇常见。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群可爱的生灵,我部策划制作了《翻滚吧虾蟹!》H5互动游戏。游戏参与观众多达2662人次(截至撰稿前),转发391次。
H5互动游戏首页
游戏《翻滚吧虾蟹!》采用动漫场景,从“虾兵”与“蟹将”的对话中带领观众走进虾蟹家族,深入探寻个中奥秘。游戏遴选了澳洲皇帝蟹、蛙蟹、中华锦绣龙虾等10种极具代表性的虾蟹做成卡通形象,形态各异,萌趣十足。每种虾蟹附有简练而生动的图鉴百科“自报家门”,让玩家对它们的认知更上一层楼。而“合成”虾蟹的过程则是一场考验脑力与手速的挑战。游戏参考了近期大火的合成类形式,并设置积分排名世界榜及朋友榜,旨在通过玩家的裂变传播分享乐趣,竞争机制的设置也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推广效果。
游戏画面
二、这个“虾”编不瞎编——“虾”编彩线编织活动
说起虾类家族,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江河湖海里憨态可掬、身姿敏捷的剑客,也是许多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虾”编——彩线编织活动,为大家擦亮“火眼金睛”,甄别虾类的“真假”,并通过绳编这一传统手工艺术,让大家制作出心目中关于虾的“专属形象”。
“虾”编——彩线编织活动分为展厅参观讲解、虾类知识分享及绳编虾DIY三个环节。首先,教育人员带领观众走进展厅,将虾类家族的“家谱”与生平娓娓道来:哪些虾才是真正的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为什么名字中带“虾”的磷虾、皮皮虾,却是“冒名认亲”的假成员?终其一生,虾经历了多少波澜壮阔的生存斗争?小朋友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这个虾像只大拖鞋”、“鼓虾的好朋友是虾虎鱼”、“皮皮虾的武器真厉害”……小朋友们的童言妙语,令人忍俊不禁。
大小朋友在《虾兵蟹将》展厅参观
随后,观众回到活动中心,教育老师以互动问答的方式和大家重温了虾类四大家族概况和特征。最后进入手工DIY环节。大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挑选自己喜欢的彩绳,一步步编织成形。终于,一只只饱满立体、栩栩如生的虾在观众的手中诞生了。
亲子家庭一起完成虾“编”作品
三、鱼戏水墨间——动物拓印活动
“鱼拓”起源于我国宋朝时期。匠人们从传统碑刻拓印上获得灵感,用鲜鱼代替碑刻和器物进行拓印,近年来更衍生出“虾蟹拓”。这种动物拓印不仅是记录和展示了动物的身长、形状、颜色等体表特征的“证件照”,也是融绘画、书法、印章等元素于一体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艺术品。
鱼戏水墨间——动物拓印活动合影
鱼戏水墨间——动物拓印活动分为展厅参观及动手制作环节。首先,观众在教育人员的带领下前往展厅,通过观察与听讲,主动去捕捉虾蟹的形态、身体结构、体色等信息,对虾蟹的体表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随后,大家前往文化馆进行拓印活动。老师展示了制作成品、制作步骤、创作技巧及注意事项。随即,大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有条不紊地构思、配色、拓印、点缀,在不断探索与通力协作中,完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拓印作品。
小朋友正在商量如何更好地构图拓印
小朋友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作品
四、专家坐镇,谈“虾”论道——《辨虾、养虾与食虾》讲座
展览期间,我部举办了《辨虾、养虾与食虾》的专题讲座,主讲人为广东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胡超群老师。讲座从辨虾的角度为观众介绍了我国和广东常见食用虾的种类以及辨别方法,从养虾和食虾的角度讲述了虾类从出生到餐桌的历程。这次讲座让观众深入了解到虾类的四大家族,感受到“舌尖上的广东”,也为本次展览起到了良好的自然知识科普与宣传作用。
随着“虾兵蟹将”展览的落幕,展览配套系列教育活动也暂告一段落。未来,教育推广部仍将为每一个展览站好科普“第一线”,为观众带来更多科学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全方位观展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