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馆概况
机构职能
章程与规划
粤博新闻
政务公开
公告
党工青妇
大事记
展览
正在热展
展览预告
对外交流展
展览回顾
虚拟展览
流动云展
藏品
藏品库
藏品总目
3D文物
教育
教育资讯
教育活动
粤博讲座
专家导赏
在线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志愿者
粤博讲台
服务
参观指南
门票预约
参观路线
文创
馆长信箱
学术
学术机构
专家风采
学术资讯
科研课题
学术期刊
出版物
全媒体
媒体报道
自媒体
微视频
直播回放
形象宣传片

资讯

首页 > 资讯 > 粤博新闻

观众眼中未来的博物馆——“博物馆共创下午茶”活动回顾

2021年06月09日 浏览量: 1857
    2020 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病毒危机骤然间席卷全球,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处于这些变化中的博物馆也不例外,文化领域所受到的影响极大。2019 年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 100 家艺术博物馆的总参观人数为 2.3 亿,而 2020 年仅 5400 万,下降率达 77%。

  然而,这场危机也成为加速博物馆业已展开的关键创新的一种催化剂,尤其是更加关注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形式。正如 2021 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出呼吁:“现在是反思我们博物馆与所服务社区的关系的时候了!

  基于反思与重塑的议题下,广东省博物馆也做了一次大胆而创新的尝试:从文化的传播者,转变成议题的倡导者,突破传统的单向推动的模式,希望把大众、社区以及爱好者的视觉和观点呈现出来,以平等共创的方式,探讨博物馆的未来体验。

  于是,广东省博物馆与 YITOPIA(一起开工)联合策划举办了一场“博物馆共创下午茶”,希望以博物馆爱好者的视觉探讨和重塑博物馆体验。
1645771303036

  有趣的灵魂

  此次活动一共邀请了24 名线下参与者 + 101 名线上参与者,包括遍游世界各地的资深观展人或逛展爱好者;博物馆及文物工作者或从业者;手持博物馆护照和打印博物馆清单狂热爱好者;艺术与设计从业人员;疯狂迷上各种文博周边的收藏家等。

1645771323498

  3 小时里,观众经历了穿越古今 & 有趣又有料的共创之旅:破冰热脑、五感体验、小组共创、跨组交流、汇聚分享。有观众表示:“让参观人说话,共创的价值很棒。让更多参观人通过共创日的方式共创,会激发灵感、热情,深度持续参与。”

  有趣的发现

  在开脑洞环节里,参与者们快速挑战:120秒内盘点博物馆有什么,除了各种文物之外,观众还发现很多独特的发现:博物馆有光、脚步声、猫、有趣的灵魂、想穿越的人……当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小琪 Keith 的答案:博物馆里 —— 有「我」。

  在观众脑中,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单向陈列的地方,而包含着你、还有我。每一个怀着好奇和热情穿梭在展馆中的“我们”,也不知不觉中成为博物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跟很多人的经历不太一样,歆薇第一次前往博物馆的原因,不是为了参观,而是作为美国一家博物馆的志愿者出席。她说:“很多外国人其实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实际上很多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踏出自己的国家。而国外的博物馆除了文物展品(例如青花瓷之类)展出外,还会比较注重有‘体验感’的活动。我第一次去博物馆,就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出席,职责内容也不复杂,只需要带领大家写毛笔字、打太极拳就可以了。”而参观者可以在跟“真实的”中国人交流中,留下更真切的记忆。即使它并非官方的学术信息,但却是另一种更具象和生动的体验。也让这个互动的过程,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

1645771333273

  而观众关于为什么来博物馆参观给出了形形色色的理由:设计师去博物馆收集灵感;去博物馆是为了看建筑,感受不同光影之下的变化;博物馆空调很足,可以满足看展、学习、吹空调的夏日完整舒适体验;博物馆里有很多流浪猫(比如故宫的猫们),曾经为了去看猫而去博物馆;可以带回家的周边好像比文物更吸引我,经常为了买周边而去博物馆……

  对于未来的博物馆,观众则大开脑洞,提出了自己的需求:流动的集装箱博物馆,随时搬运到不同城市和街区;有多种贴心的无障碍措施,特殊人士也可以随心地看、听、摸;博物馆开放夜游,有很多不同的体验;如果不仅可以看那段历史,还可以吃到那时候的人吃的料理,应该会很有记忆点;不想提前了解和做功课,看展想要一种开盲盒的惊喜……

  有趣的想法

  当观众分组开始设计自己心目中未来的博物馆时,更是展现了无穷的创意:有全方位体验古人生活的博物馆,通过虚拟技术带你穿越不同朝代体验当中的吃喝玩乐,还可以把体验的内容买回家;有在晚间开放,可以赏月看花对酒当歌,并且通过厉害的催眠技术对话古人的休闲体验博物馆;有不需要固定的路线,也不需要知道展览内容,像盲盒一般的“迷宫博物馆”; 还有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把仿真度极高的复制品作为展示,除了汇聚世界顶级文物复制品之外,还可以近距离触摸到这些展品复制品,创造极具参与感和真实感的参观体验。

1645771340443

1645771346489

1645771352823

1645771361137

  共创中流淌的「灵感启发」

  1. 关于展览空间:博物馆早已“无处不在”

  魔幻的 2020 是一个催化剂,推动了博物馆的线上直播、视频讲解和虚拟展厅的发展。除了高科技的加持,还有很多让博物馆不再受限于某个特定空间的展现方式:@lance 说,博物馆是否可以像生鲜店一样走进社区?甚至走进乡村?使其门槛更低、包容性更强,让一些可能从来不会主动走进博物馆的市民,在家门口即可看到更多不曾见过的世界和历史故事;@JC 分享她最近入手的文物挖掘盲盒,让爱好者可以深度体验一件文物的“出土”全过程:“开采 - 挖掘 - 打磨 - 探索 - 学习”。一步步循序渐进,充满乐趣。

  近年来博物馆的资源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逐渐开源。将越来越多的对象带到一个地方会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是注重如何将这些对象的知识、理解和复杂性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博物馆的物理体验将继续扩大,但是,博物馆将以一种不仅是实体场馆,而且是数字化和知识化的方式在世界各个领域进行大规模扩张。

  2. 体验形式 :如果“博物”的“物”不仅是“物”

  博物馆过去的运营一直依赖于“物”本身,而我们看到观众的需求逐渐在变化:不仅是希望看到这件珍惜文物本尊,而是想更深入地了解它背后活生生的故事,甚至可以沉浸式地体验这段历史。

  在大家的分享中,“五感体验”的深化是提及率最高的:摸到文物的质感、可以在观展中有互动的对话交流、可以尝到当时当地的美食等。另外“垂直深度”的体验也成为热门趋势,相比起展品大而全或人有我有的同质化陈列,大家更倾向于针对某一主题有纵向的挖掘,这也是近年来很多私人美术馆、主题博物馆流行的原因。“小而美”的展馆,让人更有深度而完整的体验。

  3.  职能探索:在社区服务、创新教育等领域倡导文化的价值

  正如@汤勺所说:博物馆怎么跟受众更近,怎么创造更多体验场景,让人们可以多元地学习知识,积淀文化内容,这些经验同时可以延伸到公共服务中心的文化部分:如社区历史、村史馆、区域文化特色中心、非遗展馆等。

  博物馆延伸了文化内容的价值,也许能够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和在地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

  4. 内容打造:全民共创多元的文化内容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马克斯·霍林(Max Hollein)在谈及博物馆如何与时俱进的时候提到:一个趋势——我们和学术界一样——总是想在提出某个东西之前先知道所有东西。有时候,公众知道我们不知道的,比知道我们知道的更有趣。

  近年来我们看到很多博物馆,除了以珍贵的文物作为吸引点,也引入了许多民间物品、故事和创作。@大C 提到的类似“失恋博物馆”虽然陈展的不是文物,但其故事也可以被陈展和参观,同样也很有意思。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博物馆也许可以开放更多让市民一起共创的空间,在学术的角度和民间的角度,都能找到被展览的有价值的内容。同样在博物馆共创下午茶里,由爱好者抒发和分享对博物馆的看法,也是非常共创的创新尝试。

164577147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