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积极参与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和展览策划中,并利用寒假带领青少年前往韶关坪石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研学活动,让同学们了解抗战时期中大师生在坪石坚守教育救国的理想和爱国的信念,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豪感。
启程坪石之前,同学们集中到粤博上行前课,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首先参观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粤海烽火”的篇章,之后在课堂上刘老师引导大家搭建相关的知识框架,了解国立中山大学迁校办学的原因和影响,并提供研学手册和学习素材。同学们兴致盎然,详细地做着课堂笔记,带着问题去思考、探寻此次研学的目的地,对即将到来的研学实践充满了期待。
坪石是广东的北大门,研学第一站首先来到三星坪码头。1940年,中山大学在时任校长许崇清的带领下,回迁到粤北乐昌坪石,中大师生从三星坪码头上岸,来到坪石继续学业。这里江水悠悠,青峰倒影,是中大工学院的所在地,此处校长许崇清的故居已是断壁残垣。在战火纷飞的时期,师生行路艰难困阻,白天野菜充饥,夜宿破败寺庙,最艰苦的时候甚至要上街乞讨。中大迁至坪石办学条件艰苦,同学们在用竹子、树皮搭建的简易棚里学习,当时各学院建筑多由工学院的虞炳烈教授设计主持。为了让同学们感同身受,课程再现渡河的场景,小组挑战搭船过河。在当时每个学院都设有一个专属码头,研学团沿着武江顺流而下,越来越多的学院旧址“浮”出水面,耳边仿佛可以听到朗朗读书声,脑海里浮现出同学们刻苦钻研的身影。
坪石老街是国立中山大学本部所在地,新修缮的坪石办学纪念园优美而整洁,街头一栋联排的二层青砖房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是修缮还原的新图书馆——定友图书馆。身处战乱时期,杜定友竭力保护图书,为中大师生“精神食粮”,同学们既惋惜于历经风雨损失的书籍,又被杜定友先生心怀国家的精神所折服。坪石师生浓厚的读书风气感染着到来的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在书海中遨游,并向杜定友先生学习设计一座图书馆。
第二天的烽火课堂串联起塘口村朱氏祠堂中大理学院旧址、管埠中师旧址、武阳司中大法学院旧址,穿越时光与“坪石先生”对话。在理学院旧址,大家用戏剧情景再现的形式,诗歌戏剧、物理小实验、登山到天文台旧址等再现华南教育在坪石办学的历史故事,“马思聪弦歌不辍” “黄际遇——为家园复兴而奋发” “杜定友——烽火课堂的书香一脉”三幕戏剧的演绎,让大家了解了“坪石先生”坚守教育的初心,这种初心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大爱。
第三天研学课堂搬到大坪村。清晨的阳光洒在西京古道上,小溪旁的菜地里油菜花暗香流动,来自乐昌市博物馆的白老师带领大家沿着古道进入大坪古村,讲述南昌起义军和红七军在此的革命事迹,按老师提供的历史线索,同学们在像迷宫一样巷道、建筑中开展定向挑战,在真实的场景中亲身体验、探究合作。
最后的结营仪式在乐昌新华书店举行,同学们制作了时光胶囊,结合三天的所学所闻,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展望未来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思维开阔而且具有深度,大家不约而同的坚定多读书多学习的信念,为传承中华民族坚韧乐观的精神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