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本馆概况
机构职能
章程与规划
粤博新闻
政务公开
公告
党工青妇
大事记
展览
正在热展
展览预告
对外交流展
展览回顾
虚拟展览
流动云展
藏品
藏品库
藏品总目
3D文物
教育
教育资讯
教育活动
粤博讲座
专家导赏
在线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志愿者
粤博讲台
服务
参观指南
门票预约
参观路线
文创
馆长信箱
学术
学术机构
专家风采
学术资讯
科研课题
学术期刊
出版物
全媒体
媒体报道
自媒体
微视频
直播回放
形象宣传片

资讯

首页 > 资讯 > 粤博新闻

“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500年”展览新闻通稿

2020年01月16日 浏览量: 3349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示,促进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对话,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广东省博物馆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引进“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500年”展览。本展览将于2020年1月10日至2020年5月5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书画展厅隆重展出,所有展品均为首次来到中国内地展出。该展览精挑细选出来的60件作品以其非凡的绘画技艺和重要的艺术价值展现了14世纪到19世纪从意大利南部到荷兰和英国的概况。展览跨越不同的地理和时间界限,力求涵盖欧洲艺术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流派,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学术价值。蜚声艺坛的艺术大师大作——如提香、鲁本斯、勃鲁盖尔、伦勃朗、高更、雷诺阿、莫奈的作品首次集中一起来到广东,将与观众展开一场跨越500年的超时空对话。

此次展览依据创作时间和绘画题材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欧洲的宗教绘画(1350-1700)”、“画中有‘话’:欧洲寓言画、静物画和风俗画(1600-1750)”、“惟妙惟肖:肖像画(1550-1800)”、“如画的自然,欧洲风景画(1600-1750)”、“改变过去的传统:1800年后的欧洲艺术”、“印象派,一种新的风格与趣味”共六个主题板块。前四个部分主要展出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的绘画作品,第五至六单元展示了19世纪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观众们将看到欧洲绘画从文艺复兴的朦胧到兴起,跨越意大利与北方尼德兰,历经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直至印象派的发展流变过程,堪称是一部壮丽的艺术史范本之展。

在中世纪(公元5-15世纪),欧洲绘画几乎仅限于表现宗教题材。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意大利和其他地方的艺术家们开始热衷于以更自然的方式描绘宗教场景。文艺复兴之后,由于画家和资助人的品味变得越来越复杂,新的绘画种类开始发展起来,如寓言画、静物画、风俗画等。肖像画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1517年,德国神学家和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编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新教改革。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新教改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根本上的转变也反映在视觉艺术中。艺术家们开始重视“自我”的体现,弱化宗教信仰的作用。十九世纪是欧洲发生深刻社会变革和技术革新的时期之一,艺术家们逐渐开始提倡描绘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代生活的非正式场景。注重光影和绘画过程的法国印象派开始崭露头角。本次展览是对欧洲绘画500年发展脉络的整体式呈现,让观众不出广东就一次性领略到不同时代和地区名家名画的巨大艺术魅力。

配合本次展览,粤博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推广活动。如在元旦圆满结束的“追光——‘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500年’艺术众创活动”,邀请超过100位观众来到粤博,共同绘制三幅长卷画作, 共同构织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了解这些事件对当时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在参观展览前先来一场“预习”。展览开幕后,粤博特别策划了“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欧洲绘画500年戏剧工作坊”,邀请观众们参与沉浸式戏剧体验,进入欧洲绘画500年的历史背景,更立体地感受当时的文化氛围。同时,展览还将举办多场以欧洲绘画为主题的工作坊和高水准学术讲座,为粤博观众奉上不容错过的文化盛宴。

本次展览通过展现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成就,以期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艺术盛宴,带来更多艺术的启示和灵感。广东省博物馆力求为公众带来高质量的精品展览,使广东的公众能够真正享受到我省文化强省建设带来的高质量文化惠民的硕果。广东省博物馆希望通过举办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精品展览,进一步提升粤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使粤博继续走在全国博物馆系统的前列标兵位置,打造我省居于全国前列的优秀文化展览案例。

习总书记提出“文化交流互鉴,推进‘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化的传播、交融和共享”,希望本次展览有助于加深公众对所有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并会相应地鼓励一种更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到我们生活的世界。

 

精品欣赏

1、《抹大拉的圣玛利亚、圣本尼迪克特、克莱维尔的圣伯纳德和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

      阿尼奥洛·加迪

约1380-1390年
   1658213772267

这是一幅四联画屏,用蛋彩的形式绘制。四位圣徒分别绘于独立的画屏上,共同构成了多面祭坛画屏,又称多联画屏。这些画屏最初可能放置在祭坛中心画屏的两旁,而中心画屏可能描绘了坐在宝座上的圣母玛利亚和幼年耶稣(现有的画框并非原始画框)。画家阿尼奥洛在每幅画屏的背景中都使用金箔来营造人物的神圣感,以将他们与日常世界区分开来,这也是该时期的惯常做法。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可以通过随身物品辨认出来:抹大拉的玛利亚(左)拿着一罐药膏,圣凯瑟琳(右)站在一个破损的带刺轮前,手握象征着殉难的棕榈叶。

 

2、《君士坦丁凯旋罗马》

鲁本斯

约1621年
     1658213782175

这幅画作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是为了制作君士坦丁大帝生平的挂毯画而创作的十二幅油画素描之一。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他在公元324年最终战胜马克森提乌斯进入罗马,这使他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这幅素描正是描绘了这一著名场景。古典传统对鲁本斯的熏陶很明显,不仅体现在该素描的题材上,也体现在君士坦丁大帝的中心位置构图和侧面视图上——这些都是借鉴了古罗马浮雕的惯用技法。这幅画作的作者鲁本斯是佛兰德画派中巴洛克绘画最杰出的代表。佛兰德艺术家并没有对意大利传入的巴洛克风格因袭模仿,而是将宏伟华丽的巴洛克风格与尼德兰传统绘画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画风。

 

3、《基督进入耶路撒冷》

凡·戴克

约1617年
   1658213792575

这幅画是凡·戴克年仅十八岁时的作品。在鲁本斯的指导下,这幅画作充分展示了他的天赋异禀。它描述了新约中所讲的耶稣骑在驴驹背上,在众民的欢呼中成功进入耶路撒冷的故事。凡·戴克巧妙的将画面的重心吸引到耶稣的形象上:他把耶稣的侧影置于画面中心,并将一位肌肉发达的男性放在前景的位置,这位男性正在将树枝放到耶稣脚边,向耶稣致敬。作为当时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凡·戴克被公认为艺术史上最有成就的色彩师和肖像画家之一。

 

4、《中国瓷瓶静物画》

威廉·卡尔夫

1669年
     1658213803971

这幅画作是画家卡尔夫在职业生涯巅峰期创作的,是他极其华丽的静物画作的完美代表。通过吸睛的中国明代瓷瓶、波斯的地毯、威尼斯和尼德兰的玻璃器皿,考尔夫展示了荷兰的黄金时代里,人们可以在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阿姆斯特丹购买到各式各样的奢侈品。与此同时,卡尔夫以显眼位置描绘的削皮柠檬和打开的怀表,暗指世俗追求的可笑和生命的短暂,象征着尘世的腐朽与时间的必然流逝。

 

5、《男子画像》

提香

约1508-1510年
     1658213813248

这幅富有感染力的画像可能是画家提香的早期作品。这位不知名的人物曾一度被认为是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托,他充满自信地凝视着观画者。画家笔触下奢华的皮毛、柔软的头发和下垂的天鹅绒与人物脸部的精细描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早期威尼斯艺术家,如安德烈·曼特尼亚的肖像画一样,提香通过简单的几何结构提炼出人物特征,赋予了这位坐着的人物一种理想化的美感和高贵感。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提香因其对色彩的处理、娴熟的肖像画和流畅的绘画技巧而广受同时代人的赞赏。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提香赢得了欧洲帝王们的青睐,其中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皇帝,他令提香成为宫廷画家,并提升为贵族。

 

6、《菲利克斯·德·拉里亚特吉画像》

弗朗西斯科·戈雅

1794年
     1658213826986

这幅画作描绘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直系后裔,菲利克斯·哥伦布。菲利克斯是皇家步兵卫队的军官,著有一套关于军事司法的七卷论著。戈雅将人物描绘成手握羽毛笔的样子,面前放着七卷论著中的一本,扉页敞开,表示他是这些论著的作者。为了能让人物的形象更具庄严感,戈雅使用了较低的绘画视角和暗调的背景,衬托出人物的浅色皮肤和上衣的银色锦缎。戈雅还画出了哥伦布配戴着他在1794年获得的圣地亚哥骑士团指挥官徽章。几乎可以肯定,哥伦布正是为了这个殊荣才邀请戈雅为其创作了这幅肖像画。这幅画作的作者戈雅是18世纪末西班牙伟大的画家和版画家,也是当时伟大的肖像画家之一。戈雅同时代的人们认为他的肖像画不同凡响,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与人物原型的外貌精确一致,还能丝丝入扣地再现人物的个性和内涵。

 

7、《自画像》

    伦勃朗

约1629年
      1658213836915

伦勃朗无疑是荷兰(尼德兰)最著名的画家,甚至被公认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声名远扬是因为他充满戏剧张力的历史画和圣经场景画,但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还完成了至少75幅自画像。在这幅生动的早期自画像中,伦勃朗巧妙地捕捉到自己23岁时的自我意识和雄心勃勃。他没有雇模特,也有可能是雇不起,他通过观察自己来训练敏锐的目光,极其真实地再现了自己脸上最细微的细节——半张着的嘴巴、邋遢的下巴甚至一两颗小疙瘩。倾斜的姿势和脸部的表情唤起了一种惊喜的动态。他用单色色调和工笔在未干的颜料上勾勒出每一缕头发,以独特的方式运用了戏剧化布光和阴影效果,并穿上华丽的服装,配以紫色围巾和闪亮的金属饰领。伦勃朗对光的运用是他绘画风格的标志之一。在他的自画像中,光明与黑暗并不冲突,它们协调一致,柔和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8、《河流景观》

老扬·勃鲁盖尔

1612年
      1658213845682

这幅画中,勃鲁盖尔展示了他在风景画方面的高超技艺。通过对色彩和画面景深的娴熟掌控,佛兰德乡间平常的景象在画家笔下变得沉静而壮丽。画面细节丰富,有满载马匹和乘客的船只,还有一些人正在下船,走上右方熙熙攘攘的河岸。老勃鲁盖尔以小幅历史画、花卉静物画、寓言和神话故事画以及各类风景画独树一帜。

 

9、《埃及的第五次瘟疫》

威廉·透纳

1800年
      1658213854051

透纳在这幅画中描绘了圣经旧约中关于埃及瘟疫的故事:由于法老拒绝释放被奴役的以色列人,上帝用雷雨、冰雹和火焰来惩罚埃及人(画面前景画出堆在一起的两匹死马和一个死人,右边先知摩西正注视着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尽管引用了《圣经》,透纳还是刻意刻画了埃及市镇上方那片暴风雨的天空,并将一座闪闪发光的白色金字塔呈现在画面中央。这种氛围的营造,极大地影响了此后几十年的法国画家,尤其是那些摒弃了形状和形式的印象派画家。透纳被认为是最具英伦风格的英国画家,透纳的绘画充满对世界的幻想。他注重于捕捉大自然的戏剧性氛围及变化,并逐渐建立起个人风格。透纳将色彩从轮廓中释放出来,让人感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的无力与渺小。

 

10、《白杨沐风》

保罗·高更

1875年
        1658213862300

高更在这幅画作中融合了毕沙罗等其他印象派画家的典型标志风格,例如选用更为浅色的颜色,侧重描绘仿佛平淡无奇、偶然得见的当时巴黎郊区的景色。尽管高更后来的风格更加偏向非常明艳的色彩和强烈的色调,在这幅风景画中他却避免使用褐色和泥土色,而这正是印象画派的特点。高更标志性的风格是他毕生对不同寻常、甚至扭曲形态的特殊迷恋,这个风格在这幅作品中已有所呈现,如远处一排瘦削的树,以及画面中不对称、不平衡的总体结构。像其他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风景画家一样,高更作品表现的主体是暴风雨天空下的树叶,而正在洗衣的年轻女子以及乡间河边的那群白鹅,都显得无足轻重,从而呈现了大自然的力量。这幅画作中,高更在向艺术家前辈们致敬的同时,也透露出他在风景画创作中想另辟蹊径的愿望。

 

11、《溪旁浣足的女子》

卡米耶·毕沙罗

1894年
       1658213873426

这幅画作运用了印象派画家常用的短促笔触,但也零星融入了“点彩画法”的点式笔触和的色彩对比。色轮上相反的绿色和玫瑰色的色点彼此交替使用,这样的对比增强了视觉效果。毕沙罗学习过十九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光学理论,一位叫做乔治·修拉的年轻画家是这套理论的最早践行者。有几年,毕沙罗尝试过纯粹的点彩派风格,但最终认为这种风格过于单调。尽管如此,他从未忘记从中汲取到的经验,并将此技法运用到自己的画作当中。这幅作品就是其中一例。毕沙罗常被誉为“印象派之父”。毕沙罗和善稳重的性格以及他对新理念的热情,让年轻的艺术家们为之钦佩,并向他学习。毕沙罗致力于探索阳光和氛围对大自然及其元素的影响,这个革新性的关注点促使印象画派的画家们用色更为明亮和丰富。

 

12、《查令十字桥》

克劳德·莫奈

约1900年
     1658213881747

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克劳德·莫奈已经成为无数文章、专著和展览的主题。莫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室外景观进行研究,通过各种色彩来捕捉四季晨昏光影以及景色氛围的细微差异,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围绕某一主题的系列作品,如干草堆、杨树、鲁昂大教堂、威尼斯的风光、睡莲等。莫奈在其职业生涯中曾多次前往伦敦,为伦敦的雾霭所吸引,而工业时代日益增多的烟雾使伦敦的雾色更为浓重。站在伦敦萨沃伊酒店五楼阳台这个绝佳的观景处,莫奈创作了与这幅画作类似的无数伦敦桥梁的景色。借助明亮的色彩和画布丰富的表面纹理,莫奈用他的画笔创造出蓝色、玫瑰色和紫罗兰色的优美线条,如卷发和缎带一般。这幅画尚未署名,仅大致完成,很可能是莫奈打算修改完善的作品初稿。在莫奈去世前,该画作一直藏于其巴黎城外花园庄园的吉维尼工作室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