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至10日,广东省博物馆成功举办“2025广东省自然教育季——粤博昆虫观察课”。此次课程主题为南昆山户外昆虫观察,持续两天一晚,参与人数共30人。南昆山是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此次活动选取的场地开阔,依山傍水,又有林荫小径,适合引领“小观察员”沿途观察和寻找昆虫。
活动场地绿荫环绕
出发!去寻虫吧!
一、观察课初体验
活动于下午正式开始。“小观察员”们穿戴好各自所需户外装备后,跟随课程老师踏上了寻找昆虫的奇妙之旅。
“寻找昆虫不是盲目的搜索,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和方法。”
一是通过观察蕨类植物和叶片被啃食形态,去寻找竹节虫;二是通过散落在地上的颗粒状粪便,去寻找鳞翅目幼虫;三是通过认识壳斗科植物和树干上流淌的汁液,去寻找大型甲虫等等。
孔夫子锯锹甲正在喝树汁
收获如何呢?
“小观察员”们很快便在一棵高大的壳斗科树干上,发现了3只黄边鬼艳锹甲和1只孔夫子锯锹甲!据说孔夫子锯锹甲可是我国体型最大的锹甲哦!另一边,眼神犀利的小朋友在湿润的泥土地表,发现了奇步甲,这类甲虫极其善于在地表爬行,用健步如飞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许多参与者惊呼第一次亲眼见到如此巨大又威武的甲虫。下午的徒步寻虫环节持续了2个小时,大家虽满头大汗,但意犹未尽。不仅观察到了在湖面停歇的晓褐蜻、在访花的美凤蝶等各类昆虫有趣的行为,也学习了相应的植物知识。
孩子们正近距离观察锹甲
在湖面停歇的晓褐蜻
一路狂飙的奇步甲
美凤蝶访花
二、观察课之夜观
夜幕降临,课程专门安排了灯诱观察环节,其原理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通过能发出特定波长和强度的灯光,如白光、蓝光或紫外光等,从而吸引部分昆虫本能地飞向光源并停留在白布上进行观察。
夜行性的昆虫逐渐活跃起来,“小观察员”们带上手电筒,开始在小径进行夜观。活动过程中,参与者会意识到许多白天很难被发现的昆虫,在夜晚相对容易找到。伴随着潺潺流水,当晚循着虫鸣声发现了一只翡翠绿色的螽斯,欣赏了它清脆悦耳的歌声!观众们体验到了夜观的乐趣,纷纷感叹这些自然生灵的奇妙。
硕大的竹节虫
观众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夜观
正在蜕皮的中华大刀螳
观众运用老师在白天讲解寻找竹节虫的技巧,竟然在夜晚发现了手臂长的大佛竹节虫!还有趁着夜色庇护正在蜕皮的中华大刀螳,也被孩子们敏锐地观察记录到。
夜观活动结束合影留念
一只翠螽正趁着夜色鸣叫求偶
三 、继续“寻虫之旅”
课程第二天,课程老师现场讲解了丰富的昆虫物种,让观众大开眼界,应接不暇:胖乎乎的熊蜂,浑身带刺的洋辣子,会“吐信子”的凤蝶幼虫,胆小爱假死的象甲…
观察鬼脸天蛾幼虫
齿缘刺猎蝽正在享用它的“猎物”
哇!白天也能见到漂亮的蛾子,打卡!
回到课室里,老师继续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螳螂基础课。孩子们结合这两天所学到的知识和观察到的自然行为,纷纷举手抢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老师正在讲解螳螂知识
医疗人员正在给孩子喷涂防过敏药物
活动合影
本次活动行程安排充实,课程内容丰富,家长与孩子们都表示不仅体会到了自然观察的乐趣,也学习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趣味知识。此外,广东省博物馆为本次活动专门安排了医疗急救人员随行,给观众们提供了安全保障。未来,广东省博物馆也将积极响应观众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展览内容,策划更多高质量的自然教育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由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任务保障 (林业领域) 专项资金支持。
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1立方米昆虫微展览首展是广东新佛,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佛
属于大型竹节虫,最大个体体长可达64cm,是世界最长的昆虫种类。佛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均有分布。
现阶段展出的昆虫是,同样作为竹节虫家族的成员,他们体型一般较大,身体扁宽,以绿色为主,有的种类身上还有清晰的类似叶脉的纹理和叶片枯萎的黄色,可谓是从头到尾都在极致地拟态树叶。考验眼力的时候到了,快来展厅看看你能发现几只叶
?
“绘摄观甲虫 赢博物文创--鞘翅目昆虫绘画摄影快乐赛”正在火热进行中!赛事收稿截止时间延期至9月30日。结果公布时间相应顺延。欢迎大小朋友踊跃投稿,把你看到的、记录到的分享给我们。获奖作者将获得博物馆的精美文创以及未来公益展览的作品展出机会哦! 戳查看赛事详情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J8ILX9yUAV76IC4f_9Q7rg